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松江要闻
全市有序放开设摊,松江应该如何接招?区人大代表建议—— 设置准入门槛 政府主导摊位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4-07 阅读次数:

地摊能摆吗?不久前,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释放了“上海将有序放开设摊”的信号。作为曾经的摊位聚集地,在松江老城“逛地摊”更是不少市民的期盼。

老城的“地摊经济”会复苏吗?面对过去十年全面禁止设摊的局面,老城区又该如何回应市民的这份期盼?记者日前进行了多方走访。

 

地摊悄然出现 市民期盼松绑

周末的夜晚,位于松江老城一商业广场外的空地上格外热闹。手机贴膜、水果推车、多肉植物……小摊位一溜排开。其中,人气最高的摊位当数“90后”商贩小李的“热奶宝”。只见小李热情地推销着自己制作的网红产品,不一会儿就做成了好几单生意。但是,当被问及是否已经“允许摆摊”时,小李却默默摇了摇头。

这样违规摆摊的现象并不是个例。近段时间,记者在老城区走访中发现,在一些热闹的商业街区周围、轨交9号线出口,以及一些农贸市场周边等非规范设摊区域,经常能看到流动商贩的身影。

对于这些自发形成的“地摊经济”,有市民表示,这些小摊位恰恰是老城区“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期盼有序回归。

 

开放信号释放 仍有管理难度

市民对于地摊经济有热情,那么相关法规又是如何规定的呢?2022年12月,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提出:“注重平衡市容管理和经济活力的关系。明确区政府在综合考虑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公共安全、消费需求等因素基础上,可以划定一定的公共区域用于从事经营活动,增加‘烟火气’”。今年2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明确了“上海将有序放开设摊”的信号。

根据以上相关条例,意味着上海已经开始接纳“摆摊”,现在就差细化管理,但根据以往执法经验,“管理地摊经济,难度的确很大”。

据记者了解,从以往经验看,摆摊销售商品各异、设摊模式不一、地摊规模不同、经营时间不同,再加上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但休闲广场少,地摊所带来的交通安全、环境卫生、商品质量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要想设置一处可以有序摆摊的区域难选。在经营活动中,因为地摊具有流动性,消费者一旦买到劣质产品,售后难追。政府部门也缺乏针对设摊者的管理规则以及对管理设摊者的部门服务规则。此外,一旦牵涉多部门协同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势必会出现“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盲区。

以昔日“脏乱差”的庙前街为例,经过多年整治,街容街貌现已脱胎换骨,华庭老街缸甏巷、松东路美食街等乱设摊整治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效(见下图)。此时,一旦放开“地摊经济”,多年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

如果开放设摊,摊主该如何管理?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权责如何划清?这些问题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都将是现实的挑战。

 

择优筛选摊位 促进规范经营

对此,区人大代表胡喜喜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给出了相关建议。

“需提高设摊人员准入门槛,由政府主导摊位选址。”胡喜喜说,在有序设摊方面,可以根据地摊经济的业态进行分类考量,选择不同经营位置,明确设摊者需避开医院、学校、机关、敬老院等场所,同时避开城市主干道,避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此外,胡喜喜建议对摆摊人员及售卖商品进行分类。比如,一类是以摆摊养家糊口的“专业”摊位,政府部门可以在行政执法大数据平台上,分类择优选取一批经营的产品过关、信誉可靠的流动摊贩,既给他们固定的场所又优化了行政执法环境。另一类就是一些遭到网购和疫情冲击的实体店经营者,尤其是那些店内积压着大量货品还要负担高额房租的商户,允许他们参与地摊经济或有序跨门经营,既让他们“喘口气”,又提高了有序设摊的总体品质。还有一类就是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允许他们经营本地有影响力、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民间品牌、网红品牌、知名品牌的商品,这样可起到烘托气氛、吸引人流的作用。

同时,第三方责任主体要把好摊贩“进门”审核、设定“退出”机制的关口,如违反规定则取消“进门”资格。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还要打通群众监督和投诉渠道,促进摊贩规范经营。

区政府、街道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对不服从管理或违反规定的商家,视情节取消摆摊资格。各有关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加强监督管理、明确责任权属,适时出台相应指导意见,规范引导各街道夜间经济各项工作,做到各司其职,协同推进。



附件: